展厅里,各种规格的火箭发动机壳体、喷管、推力室陈列着,产线上,工人们正熟练地操纵着一台台大型机械……进入4月,位于前湾新区的宁波天擎航天科技有限公司生产基地更加忙碌。“现有订单已排到明年,产能都有点跟不上了。”宁波天擎航天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东自豪地说。
天擎航天。图片由企业提供
天擎是一家“造火箭”的民企,2020年底落户前湾新区,主要从事运载火箭及其动力系统等航空航天产品的研发生产。前湾生产基地具备完整的火箭及动力系统结构件生产线,涵盖碳纤维复合材料制造、金属强力旋压、特种焊接与无损检测、真空热处理等各种工序,可年产各类型火箭动力系统部组件数千套。
火箭及其关键零部件的研制是高精尖技术活,国内现阶段主要依靠“国家队”。作为一家成立还不到10年的民企,天擎凭啥在该领域入局?独特的创业经历背后,藏着企业怎样的空天雄心?
87天啃下“硬骨头”
核心团队全都来自航天系统知名科研院所,产品线覆盖高端火箭发动机和各类空天基础产品部件……采访一开始,天擎的“硬实力”就给记者留下深刻印象。
2021年9月,天擎接到订单,需要为某航空航天项目配套研发动力系统核心部组件。本以为来到企业的“舒适区”,但研发团队看到项目的交付期限后,不禁捏了一把冷汗。
天擎航天生产基地。
原来,按照行业研发生产的规律,同类型研发项目的平均周期一般在一年左右,而该项目却要求在3个月内交付产品,这简直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为啃下“硬骨头”,团队制定周密计划确保各环节流畅衔接,大家各司其职,加班加点与时间赛跑,“那段时间大家都是连轴转,熬夜通宵都是家常便饭。”李东说。
凭借着企业强劲的研发技术和团队的默契配合,三个月后,一枚搭载着“made in 前湾”强心脏的火箭成功发射。仅用时87天,天擎就圆满完成这次研发任务。
攻坚实力,来源于点点滴滴的技术积累。这些年,天擎每年都将利润所得投入到下一年的技术开发中,截至目前已申报发明专利100余项,30多项已获授权。
经过数年淬炼,天擎不但搭建起一支青年科研人员占比超8成的骨干设计团队,在行业内也逐渐树立起了自己的口碑。近5年来,企业年均销售增长保持在2倍以上。
天擎航天生产基地。
发力工艺创新,与“国家队”错位竞争
敢创新,也要能创新。李东告诉记者,这些年天擎不仅打磨出一套独到的创新机制,还形成了诸多行之有效的降本理念,很多做法和理念甚至让“国家队”同行都羡慕,这也是企业能够在短短数年时间站稳脚跟的重要原因。
拿设计环节来说,由于拥有脱胎于“国字号”院所的集成设计开发能力,天擎得以在设计开发环节就将生产制造的降本细节都考虑进去,从设计源头实现降本增效。
相比“国家队”,民企很难招聘到行业顶尖的研发和制造人才,为提高研发效率和产品质量,天擎一方面将相对复杂的设计准则简化或固化,让设计人员很快能拿出产品,以此来加速成长,另一方面也将制造流程分割成容易掌握的若干工序,让每一位操作工熟练掌握其中的几项。
“这样做的好处是不需要顶尖工匠也能保质保量完成精密产品的生产制造,同时我们在检验端布局了很多设备和人才,确保下线产品的品质。”李东介绍。
天擎航天生产基地。
在天擎,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企业鼓励生产配套企业来“挖人”。企业看上某位合适的技能人员,可以连人带“工作”都带走。
“合作企业有了技能水平更高的员工,可以更好的为我们提供配套产品。”李东说,天擎看中的是核心设计和制造能力,配套制造工序允许在一定范围内分包,此外,企业还鼓励员工承包某一个成熟工序,相当于“联产承包”。“这样一来,承包小组得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生产效率成倍增长,不良率则明显下降。”
借助种种创新举措,天擎不但培养出一支能打硬仗、可挑大梁的设计制造天团,还在前湾当地形成了一个配合默契、能力完善的空天配套产业集群。“得益于此,我们和‘国家队’形成互补,在市场上牢牢站稳脚跟。”李东说。
随着商业航天、低空经济产业不断发展,天擎已开始着手探索民用航空航天市场。
“希望可以发挥企业在火箭技术方面的优势来引领相关产业发展。至于远期目标,则是发展洲际运输,让更多人用得起、坐得起火箭。”李东展望道。